然而令人遺憾的是,迄今為止,大部分企業并沒有從三四級市場獲得預想中的回報。更有甚者,很多企業在三四級市場碰的頭破血流,最終不得不鎩羽而歸。很多時候,大部分企業并沒有想清楚為什么進入三四級市場,目前適合企業自身的三四級市場開發的目標是什么,很少從戰略層面關注、思考三四級市場的開發問題。因此,大部分企業都是在這種盲目樂觀、認為只要進入就能獲得回報的想法下貿然進入三四級市場。一般說來,這種盲目、浮躁的心態導致了以下幾種常見的現象:
1、盲目開發,沒有清晰的戰略目標。很多企業看到其他行業,或者本行業的其他企業在三四級市場上的成功之后,感到三四級市場有利可圖。于是,就開始召集一部分人馬開發三四級市場,也有的企業,覺得行業內跟自己實力差不多的企業都開發三四級市場去了,自己也應該去。于是在這種趕時髦的心態下,根本不顧企業的實際情況,沒有目標、沒有統一規劃,也沒有配備專門資源,強行命令銷售人員開發三四級市場。結果在開發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,高層領導思路不清晰、信念不堅定,執行人員沒資源、沒信心,最終導致三四級市場開發虎頭蛇尾、漏洞百出,不得不草草收場。
2、全面鋪開,不顧具體情況。很多企業雄心勃勃,更是制定了三四級市場的開發計劃。有些企業宣稱,在1年內在全國縣級市場建立網絡,2年內覆蓋中國80%的鄉鎮市場,完全掌控三四級市場。有的企業更是離譜,制訂了1年內成為三四級市場領導品牌的所謂“規劃”。然而,理想歸理想,現實歸現實。中國的三四級市場成熟度差別很大,發展程度截然不同。例如,廣東珠三角的一個鎮,例如東莞虎門鎮、深圳龍華鎮,其經濟實力、購買力完全可以相當于中西部的一個地級市。而在中西部,大部分鄉鎮交通落后、信息閉塞,開發獲得的效益根本無法支撐高昂的成本。因此,對企業來說,將有限的資源分散到如此廣闊且發展程度不同的市場上,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。同時,不結合企業的現實進行操作,在市場條件不成熟的市場開展開發工作,最后事倍功半,達不到預期的效果。
3、生硬套用一二級市場的營銷模式,不顧三四級市場的獨特性。三四級市場有其獨特性,在市場發育程度、消費者心理、行為、渠道結構、終端布局等方面與一二級市場差別非常大。因此,在一二級市場成功的經驗在三四級市場未必能夠適用。這就像美國的先進經驗難以在中國現階段適用一樣。然而,很多企業在一二級市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,具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,多年的摸爬滾打也練就了一套把式,非常頂用。于是,這些企業認為,完全可以將這些“實操的”、“先進的”的操作模式復制到三四級市場推廣、使用。然而,令這些企業大惑不解的是,這些成熟的操作模式來到三四級市場突然都集體失靈、水土不服,根本就發揮不了作用。面對三四級市場,這些先進的理念、模式、方法顯得是如此的脆弱與不切實際,讓企業處處碰壁。